5尺(五尺是多少米)
時間:2024-04-09 12:37:44
瀏覽量:
1,5尺等于身高幾米
一尺等于33.33333一下3下去,約等于33.3cm。5尺等于166.5cm。2,五尺等于幾米 速答
三尺一米。。一尺0.33333米 5尺=1.6666666666667米3,5尺床是多少米
5尺=1.66666666667米。床寬尺寸1米2,用三件套被套160*210,床單190*230床寬尺寸1米5用四件套被套200*230床單230*250床寬尺寸1米8用四件套被套200*230或220*240,床單250*270床寬尺寸2米用四件套被套220*240,床單250*270(Emily147303)擴展資料床的健康高度,還可通過褥面距地面高度來測算。標(biāo)準是46~50厘米。這是因為座椅的健康高度為40厘米,坐在床上時,46厘米的床褥距地高度受壓后剛好約40厘米。此外,枕頭的高度會直接影響人的睡眠。一般來說,成年人枕頭高度應(yīng)為15厘米,老人及兒童可稍低,嬰兒則應(yīng)在6厘米左右。這樣有利于大腦的正常供血、頸部的肌肉放松、肺部的呼吸通暢。簡單說來:成人的床鋪以略高于膝蓋部為宜,使上下床感到方便;家庭中老年人的床略低于使用者膝蓋,便于上下床鋪和避免摔傷。3尺為1米 1米等于10分米 1尺約3.33分米 5尺等于1.665米一米等于三尺,五尺等于1.66米(5÷3=1.666……)1米=3尺5尺=5/3=1.666666667約等于1.7米4,中國古代的五尺是多少
五尺是1.155米 。尺是古今都有的,但內(nèi)含的量(實際長度)卻不一樣。如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文中曰:“鄒忌修八尺有余?!比绻唇裉斓某邅碛嬎?,鄒忌的身長是2.66米還多,這顯然太高了。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“市尺”,一尺等于十寸。西漢時一尺等于0.231米,現(xiàn)在三尺等于一米。擴展資料:古代尺的計算歷史發(fā)展:根據(jù)文獻的推算,周代一尺約19.91厘米,5尺則為99.55厘米,約合1米;秦始皇統(tǒng)一天下后,規(guī)定1尺合23.2厘米,5尺則為116厘米,即1.16米;漢朝1尺為23~24.1厘米,5尺為1.15~1.205米;隋朝1尺29.51厘米,5尺約1.48米;宋代,1尺長31.2厘米,5尺為1.56米;明清代常用尺分三種:營造尺、裁衣尺、量地尺,明朝分別為32厘米,34.2厘米,32.66厘米,清朝分別為32厘米,35.5厘米,34厘米。參考資料:搜狗百科-尺中國市制長度單位(亦稱“市尺”。一尺等于十寸。西漢時一尺等于0.231米,今三尺等于一米)五尺是1.155米 西晉一尺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24厘米 周代一尺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19.91厘米 戰(zhàn)國時一尺大致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23厘米左右商代,一尺合今16.95cm,按這一尺度,人高約一丈左右,故有“丈夫”之稱; 周代,一尺合今23.1cm ; 秦時,一尺約23.1cm ; 漢時,一尺大約21.35——23.75cm ; 三國,一尺合今24.2cm ; 南朝,一尺約25.8cm ; 北魏,一尺合今30.9cm ; 隋代,一尺合今29.6cm ; 唐代,一尺合今30.7cm ; 宋元時,一尺合今31.68cm ; 明清時,木工一尺合今31.1cm。 ■資料2:古代“尺”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,但內(nèi)含的量(實際長度)卻不一樣。如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文中曰:“鄒忌修八尺有余?!比绻唇裉斓某邅碛嬎?,鄒忌的身長是2.66米還多,這顯然太高了。 很顯然,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。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,大約是20厘米,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19.91厘米。以后,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,到戰(zhàn)國時,一尺大致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23厘米左右,但是當(dāng)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,如出土的戰(zhàn)國楚尺長22.7厘米。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(zhàn)國時齊國人,按一尺為23厘米算,他的身高在1.84米以上,這即使在今天,也算高個子了。又《陳情表》中有“內(nèi)無應(yīng)門五尺之僮”,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,當(dāng)時的一尺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24厘米,這樣“五尺之僮”也就是身高1.2米的小僮。“五尺”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,而并不是嚴格按晉尺的,那么,就要在1.2米的基礎(chǔ)上再縮短一點,也就是1.1米左右。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。咫是婦女手伸展后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,因而稍短于尺。后來咫尺連用,表示距離短,如“近在咫尺”。 除此之外,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(十尺),尋(八尺),常(二尋),此外還有仞。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,如《愚公移山》中有:“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萬仞。” 后來,又產(chǎn)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,它們是:分(十分之一寸),厘(十分之一分),毫(十分之一厘),秒(宋以后又叫“絲”,十分之一毫),忽(十分之一秒),微(十分之一忽)。今“絲”與“毫”連用,來源于此。 還有“忽”與“微”連用的,也喻指極細微,如《伶官傳序》:“夫禍患常積于忽微”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天下后,規(guī)定1尺合23.2厘米,5尺則為116厘米,即1.16米;漢朝1尺為23~24.1厘米,5尺為1.15~1.205米;明朝分別為32厘米,34.2厘米,32.66厘米,清朝分別為32厘米,35.5厘米,34厘米。商代,一尺合今16.95cm,按這一尺度,人高約一丈左右,故有“丈夫”之稱 周代,一尺合今23.1cm 秦時,一尺約23.1cm 漢時,一尺大約21.35——23.75cm 三國,一尺合今24.2cm 南朝,一尺約25.8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