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冬(烏冬是什么東西)
時間:2024-05-03 13:44:36
瀏覽量:
本文目錄一覽
- 1,烏冬是什么東西
- 2,你們喜歡烏冬嗎是健康食物嗎
- 3,為啥烏冬面叫烏冬呢烏冬是什么意思啊
- 4,日本的烏東面是什么為什么叫烏東
- 5,烏東是什么東西有圖片沒老是看見烏東面吃過幾次覺得味道不
1,烏冬是什么東西
2,你們喜歡烏冬嗎是健康食物嗎
3,為啥烏冬面叫烏冬呢烏冬是什么意思啊
所謂的“烏冬”面,實際這個名字是音譯的,在日本也經(jīng)常寫成“うどん”,但是在比較有名一點的老字號,則經(jīng)常寫成另外兩個漢字:餛飩。而漢語的餛飩則是用外來語表示的“ワンタン”。傳統(tǒng)的烏冬面基本做法是用鹽水和面,促使面團內(nèi)快速形成面筋,然后搟成一張大餅,再把大餅迭起來用刀切成均勻的面條。現(xiàn)在烏冬面已經(jīng)采用自動化生產(chǎn)了,目前國際上最大的烏冬面生產(chǎn)流水線在中國,金田麥生產(chǎn)的伊田面館烏冬面目前是國內(nèi)最大的烏冬面品牌。4,日本的烏東面是什么為什么叫烏東
烏冬(日文:うどん,英文:udon,在日文漢字中寫為:饂飩),又作烏龍。是一種以小麥為原料制造的日本面,在粗細和長度方面有特別的規(guī)定。 烏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條之一,與日本的蕎麥面、綠茶面并稱日本三大面條,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。烏冬面是用鹽水來和的面,促使面團內(nèi)快速形成面筋,然后搟成一張大餅,再把大餅迭起來用刀切成面條。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間,口感偏軟,再配上精心調(diào)制的湯料,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面食。是將鹽和水混入面粉中制作成的白色較粗(直徑4毫米~6毫米)的面條。冬天加入熱湯、夏天則放涼食用。涼烏冬面可以蘸被叫做“面佐料汁”的濃料汁食用。 烏冬(udonn) undonn的發(fā)音是由unn-donn轉(zhuǎn)變而來的,「烏冬」在日本也經(jīng)常寫成“うどん”,但是在比較有名一點的老字號,則經(jīng)常寫成另外兩個漢字:餛飩。而漢語的餛飩則是用外來語表示的“ワンタン”。所謂的“烏東”面,實際這個名字是音譯的,在日本也經(jīng)常寫成“うどん”,但是在比較有名一點的老字號,則經(jīng)常寫成另外兩個漢字:餛飩。而漢語的餛飩則是用外來語表示的“ワンタン”。真搞不明白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發(fā)生了怎樣的變異。烏冬面、蕎麥面、綠茶面是日本最具代表的三樣面條。在日本,烏冬面是居家必備之品,也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。最經(jīng)典的日本烏冬面做法,離不了牛肉和高湯,做法倒是普通,有很多我們似曾相識的地方,味道的不同就在烏冬面了。所以去日本,一定要嘗一碗金川縣的牛肉烏冬面。不去也無妨,去超市買了金川產(chǎn)的烏冬面,回家也能如法炮制出一樣的美味。 原料: 烏冬面200克,肥牛片50克,油菜心2根,香菇1朵。調(diào)料:日本大醬20克,日本醬油20ml,墨魚素1克,清酒5ml,味林10ml,高湯20ml。 做法: 1.鍋中放入高湯、日本大醬、日本醬油、墨魚素、清酒和味林,小火煮約5分鐘開后,放入烏冬面,3分鐘后盛入碗中。 2.油菜心、香菇焯熟擺入面中。 3.肥牛片上淋少許醬油,大火煎約10秒鐘,盛碗即成。 風味特點: 面條滑軟,醬湯濃郁。 廚師提示:味林就是日本的味精,超市有售,但無需刻意求全,買不到可用味精或雞精代替。日本大醬味咸,不可多放。煮制醬湯時注意用小火,否則容易糊底。肥牛片應冰箱保存,并趁其未解凍時油煎,否則易散不成形。烏冬面是用小麥粉制成的粗面條,既可做湯面,又可做炒面,而且因為烏冬面水煮不會軟爛,口感極佳,還可用做火鍋涮面。 日式烏冬面 烏東面 1包、日式高湯、竹輪 2塊、魚板 2片、蛋 1顆、肉片蛋1顆 、 肉片1片 腌料/調(diào)味:蔥段 適量、薄鹽醬油少許、鹽 少許 1.肉片用薄鹽醬油稍腌 2.肉片放入高湯內(nèi)煮滾,放入烏冬面,放入魚板、竹輪煮熟 3.打入蛋 (保持完整) 4.加入鹽,放入蔥段即可5,烏東是什么東西有圖片沒老是看見烏東面吃過幾次覺得味道不
白駒過隙,光陰苦短。不覺三個月的學習就要結束了?;叵肫饋?,國內(nèi)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烏東面,曾經(jīng)有人問我們單位的韓建武同志,烏東面是什么意思,老韓回答:烏東就是面,面就是烏東。我當時也覺得只能這么回答了,到了日本以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日本人愛吃面,并且面有很多種。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“烏東”面,實際這個名字是音譯的,在日本也經(jīng)常寫成“うどん”,但是在比較有名一點的老字號,則經(jīng)常寫成另外兩個漢字:餛飩。而漢語的餛飩則是用外來語表示的“ワンタン”。真搞不明白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發(fā)生了怎樣的變異。“烏東”面實際是中國的切面,它的基本做法是用鹽水和面,促使面團內(nèi)快速形成面筋,然后搟成一張大餅,再把大餅迭起來用刀切成面條。后來,在制作過程中人們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,這樣做出來的面條介于切面與米粉之間,吃起來口感比較軟,再配上精心調(diào)制的湯料,也不失為一份可口的面食。當然,現(xiàn)在的烏東面基本都是機器加工的了,并且有時還會在面里加上蔬菜汁等佐料,制作出花樣繁多的品種。 第二種面是“拉面”,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。2000年我在蘭州吃過蘭州拉面。到了該吃面的時候,廚師就推著小車來到我們的包房,拿起一塊面團,隨心所欲地抻出各種面。當時我點的是皮帶面,拉出的面有皮帶那么寬。有人點的是龍須面,拉出的面真的是很細,至于是不是跟龍須一樣粗細,沒有比較過,主要是沒有見過龍須。問蘭州的同志,面為什么會那么經(jīng)抻,他說在和面時要放一種東西,叫“唐灰”,當時沒有見過這種東西,以為可能是粉狀物。這次到日本查了一下書才知道,那東西叫“唐灰汁”,是一種堿性液體。放了“唐灰汁”以后的面,由于堿性的作用,面條就發(fā)黃。據(jù)日本人講,日本的拉面之所以好吃,關鍵在于三種東西:首先面條要好,其實湯要好,再次是面碼要好。現(xiàn)在的拉面的面條都是用機器加工的了,拉面店自己也不抻了,都是從專業(yè)工廠訂購。拉面的湯就各有各的高招了,主要成分是骨頭熬的湯,但調(diào)料和味道就看廚師的手藝了。面碼則是碼放在拉面碗上面的配料,主要是嫩筍、清菜等,在上面再蓋一塊紫菜。 第三種面是蕎麥面,日語中就寫作“蕎麥”。從原料上就區(qū)別于前兩種面。我在山西曾經(jīng)吃過這種面條。這次在日本又特意吃了一次。面條的顏色是暗棕色的,吃到嘴里也沒有太大的韌性。這種面不太合我的口味,只吃了一次。用我導師陳昌曙教授的話說:只是為了取得一種資格,本來沒有什么興趣。 小的時候生活在農(nóng)村,每年成人只有500斤毛糧當口糧,其中有50斤小麥,充其量能磨出30斤好面粉。所以,面食是很珍貴的,平時難得吃上一頓。那時覺得最好吃的就是我媽媽做的手搟面,因為那是純面食,比餃子還好吃,餃子只有皮是面食,里面是一大團子的青菜,肉是不到過年吃不到的。所以,每次吃面條都放開肚皮使勁吃。結果吃傷了,現(xiàn)在不到迫不得已,根本不想吃面條。 這次到了日本,是森山紹太郎拉我吃了幾次拉面,在我住處附近有一家“麻布拉面”,他們做的拉面比較好吃。同時,為了搞清日本幾種面條的差別,自己用肉湯煮了幾次“烏東”。一旦事情搞清楚了,也就沒有了興趣。